刘备伐吴檄文 刘备伐吴檄文原文

瑞恒号 2025-03-08 20:02 1

资治通鉴 刘备伐吴 翻译

我认为刘备伐吴没有错,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首先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关羽被斩杀,攻打东吴师出有名二、魏强吴弱,攻魏难有胜算,搞不好还会遭灭国之灾。就算能有险胜魏国,蜀国也必定元气大伤,只是为东吴一统天下做嫁衣而已。后来,诸葛亮北伐就是一个列子,表面上是孙刘同盟,实际上东吴始终不肯出力伐魏,只是在一旁坐观成败。即使是魏国灭蜀时,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也是这样。因为刘备意识到东吴这样的战略意图,才有了伐吴的决心。三、当时蜀国兵锋正旺,吴国相对弱小,伐吴成功的胜算很大。站在刘备的立场上看,刘备是皇室宗亲,身肩负光复汉室的重任,不灭吴,难以跟魏国对抗。再说刘备年纪不小,他儿子阿斗是块什么料他还不清楚吗?现在不伐吴,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四、伐吴必然有风险,如果此举成功,就能挥师北上,兴复汉室之日不远了。就算不幸失败,东吴也不敢深入蜀国腹地,因为他的北边还有一个强大的魏国在虎视眈眈。权衡利弊,伐吴比伐魏更明智

刘备伐吴檄文 刘备伐吴檄文原文刘备伐吴檄文 刘备伐吴檄文原文


刘备伐吴檄文 刘备伐吴檄文原文


新三国曹讨伐东吴是发的檄文

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鲁肃看毕……

刘备兴兵伐吴百官的意见

分类: /文化 >> 历史人物

问题描述:

刘备(161-223)当了,要兴兵伐吴,百官有以张飞(167-221)为首的支持派,还有以赵云(157-229)为首的反对派,除了张飞和赵云,还有哪些人支持刘备兴兵伐吴,哪些人反对刘备兴兵伐吴

解析:

反对的:

一,赵云:却说先主欲起兵东征,赵云谏曰:“国贼乃曹,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

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

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

“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

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

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

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二,秦宓:次日,先主整兵要行。学士秦宓奏曰:“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

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先主曰:“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

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从臣言,诚恐有失。”先主大怒曰:“朕欲兴兵,

尔何出此不利之言!”

三,孔明:“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

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移刘祚者,过非孙权。

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

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诸葛亮引百官来奏先主曰:"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

支持的:

张苞,关兴为父报仇,支持伐魏。

张苞入奏曰:“吴班军马已至。小臣乞为先锋。”先主壮其志,即取先锋印

赐张苞。苞方欲挂印,又一少年将奋然出曰:“留下印与我!”视之,乃关兴也

历史上三大檄文是什么?

没有“三大檄文”的说法,知名的檄文有《为袁绍檄豫州》、《檄吴将校部曲文》、《为李密檄洛州文》、《七大恨》、《第二次讨袁宣言》等。

1、《为袁绍檄豫州》

《为袁绍檄豫州》是汉魏间文学家陈琳在官渡之战前夕为袁绍撰写的晓谕刘备及各州郡讨伐曹的檄文。

文章从袁绍与曹两人对比出发,准确把握主流价值观与士大夫心理,着力于曹的不良与非正义,以达到声讨曹的目的。

文中攻击曹家世卑污,其人龌龊无能,痛斥曹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杀大臣,盗坟墓,忘恩负义,罪不容诛,告谕豫州吏民认清形势,从内部配合此次伐曹之举。

全文铺张扬厉,语多骈偶,气势刚健又不流于拙朴,有骨鲠之气而又文采斐然,历来传为名篇。

2、《檄吴将校部曲文》

《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东汉末年文学家陈琳站在朝廷立场,为讨伐孙权所作的檄文。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一次亲征孙权。曹到达合肥后,巡行张辽的大胜之地。曹感叹万千,不能平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于是,曹给征东将军张辽大量增兵,又令陈琳做《檄吴将校部曲文》,以劝勉东吴的将校部曲们尽快投降。

3、《为李密檄洛州文》

《为李密檄洛州文》是隋末唐初文学家祖君彦为军首领李密所创作的一篇檄文。这篇檄文痛快淋漓地揭露了隋炀帝的滔天罪行,展现了以李密为首的军阵营强大的声威和必胜的趋势。

文章首先用大量篇幅声讨隋炀帝的罪恶,再大力宣扬军的豪壮声威,晓谕隋朝将领官员归降义军。

它不仅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历史文献,而且是一篇内容宏富、风格雄放、具有文学价值的骈文。

全文言辞精巧,规模宏大,引经据典,结构谨严,气势如虹,吸收与发挥了骈文注意锤炼的优长,而在一定程度上变典雅为通俗,使之更切合实用,充分发挥了宣传的力量。

4、《七大恨》

“七大恨”为后金政权君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把战略重点从原先统一女真诸部转移到反明上。天命三年(1618 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公开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七大恨”的性远远大于感情性,全文并没有过多的实质内容,意在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达到努尔哈赤自己的野心。

5、《第二次讨袁宣言》

14年,中华革命,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袁世凯称帝后,立即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各省纷纷,袁世凯被迫于16年春取消了帝制。

5月8日,各省在广东成立军务院,拒不承认袁世凯为,宣布由军务院“指挥全国军政”。

9日,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人们继续战斗,全国一致响应,海外华侨也纷纷通电声讨。

22日和29日,袁世凯的心腹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也先后宣布,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的唾骂声中,绝望而亡。护国随之结束。

刘备伐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古代史上一次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猇亭之战 白帝托孤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