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后面还有一个超大行星(八大行星哪个最危险)
冥王星之后,第九行星有了新线索,科学家发现一颗轨道异常的行星
但这也没办法,谁让冥王星的个头太小,而且轨道异常,最主要的是它没有清除自身轨道周围的其他小型天体。
冥王星后面还有一个超大行星(八大行星哪个最危险)
冥王星后面还有一个超大行星(八大行星哪个最危险)
你看除了冥王星以外,我们还在海王星轨道外,也就是 柯伊伯带附近 发现以上的一些矮行星。如果不贬冥王星的话,太阳系的行星数量现在已经飙升到了两位数了。
所以说就目前我们所知,按照我们对行星的新定义,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不过,喜欢天文学的你应该也听说了,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
那么科学家为什么会认为太阳系海王星轨道以外,或者 柯伊伯带以外 还有一颗行星没有被发现呢?
其实关于第九颗行星的存在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而是一些说服力不怎么强的间接证据,而科学家坚信这个间接证据就预示着还有一颗行星为被发现的原因是:
当年我们通过同样的方式发现了海王星的存在。
我们知道海王星的轨道位于天王星之外,距离太阳大约30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非常遥远,而相邻的天王星距离太阳大约20个天文单位。
中间的这10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也相当于10倍的地日距离。可以看出太阳系越往外就越是空旷。
海王星如此远的距离就造成了我们很难利用望远镜发现它的存在;
而天王星由于比海王星近了10个天文单位,因此在 1781年由 威廉·赫歇尔通过望远镜首次被发现,这也是人类次通过望远镜发现的行星。(太阳系其他的行星土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肉眼可见)
天王星被发现以后人类经过对它几十年的观测就发现了天王星轨道的异常,和牛顿力学预测的轨道参数不一致,有时运行的快,有时慢,有时又恢复了正常。
当时的天文学家坚信牛顿是正确的,没有会怀疑牛顿力学有问题,因此所有的人都坚信,在天王星的轨道外,还有一颗未被发现的大行星。
1846年 奥本·勒维耶 准确的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同年的9月23日人们在 勒维耶预测 的位置相不到1 的地方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海王星。
所以说海王星是一颗被计算出来的行星,这显示牛顿力学伟大的魔力,海王星被发现的过程成就了牛顿力学的时刻。
这次的成功也让人类相信,科学可以预测未知,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在1930年发现了冥王星,不过这次的预测并不那么成功,在海王星以外不仅冥王星,还有很多的矮行星,甚至 柯伊伯带 众多的小天体。(海王星以外的太阳系的情况是我们后来才慢慢知道的)
因此把发现海王星的方法用在发现冥王星的身上,只能说是一次歪打正着。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 柯伊伯带 的存在,还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矮行星,为什么还认为有位置的大行星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科学家发现 柯伊伯带 的6颗天体的轨道异常,这六颗天体的轨道倾角一致,但是速率不同,科学家认为一定有位置的引力在背后默默的发挥着作用。
这项研究2016年发表在了《天文物理期刊》上。
想法也跟天王星轨道异常预示着有新的天体一样。但是经过几年的寻找我们依旧没有发现这颗行星,虽然我们现在拥有非常先进的望远镜,但是想要在 柯伊伯带 以外存照位置天体就跟在煤堆里找一直黑猫一样。
不过科学家还是预测计算出了这颗未知行星的一些情况,科学家认为它的轨道在 柯伊伯带 以外,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20亿公里,这相当于210个天文单位,远日点在1600亿千米,这相当于1000个天文单位;
绕着太阳运行一周至少需要大约2万年的时间,要知道冥王星才需要248年的时间, 柯伊伯带的 范围只有30个天文单位到50个天文单位。
所以说这颗行星距离太阳非常非常遥远。想直接用望远镜看见它几乎不可能。并且这颗行星的轨道和太阳系的黄道平面应该有很大的夹角,并且偏心率也很大。
其实关于这颗行星是否存在也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第九大行星可能就是科学家的一厢情愿,也许 柯伊伯带 内的天体轨道异常只不过是众多小行星整体引力的影响。
但还是有不少的天文学家坚持有第九颗行星的存在。
而最近发表在《天文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更加让相信存在第九颗行星的人有了更大的希望。这篇论文为太阳系内第九行星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和线索。
2013年,科学家在距离地球336光年外一个双星系统HD106906的轨道外发现了一颗巨型气态行星HD106906 b,它的质量估计为木星的11倍。
发现系外天体并不稀奇,但奇怪的是这颗行星距离自己的母恒星足足有738个天文单位,也就是相当于738个地日距离。
并且这颗气态行星的轨道倾斜度很高,而且偏心率很大,运行速度很缓慢,它完成一周公转需要1.5万年。
有没有感觉到,这颗距离自己母恒星非常遥远的行星,跟科学家预测的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很相似。
确实!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的发现,以及近些年来通过哈勃望远镜对它轨道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46亿年前的太阳系,也让我们能够想象到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模样。
(这里说一句,虽说这些系外行星是在2013年发现的,但是对于它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持续进行的)
那么这颗系外行星为何会离自己的母恒星如此遥远?
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在形成的时候距离它的母恒星距离并不远,也就是几个天文单位内,但是由于行星盘内的尘埃气体阻力导致了它在形成以后一直受到阻力;
它的轨道一直在螺旋靠近双星系统,最终在靠近双星以后,被双恒星旋转的引力甩了出去,最终使他停留在了非常遥远的轨道上,而且轨道与恒星盘也形成了非常大的夹角。
如果把行星HD106906 b的情况用在太阳系上,我们也能预见出太阳系在形成初期的活跃状态,万物相互推挤、重新排列时的情况。
科学家认为第九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0倍,它也是一颗气态行星,它在形成的时候也处在距离太阳很近的轨道上,但是由于和木星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颗行星不幸被弹射了出去。最终停留在了柯伊伯带之外。
这种情况现在看来非常有可能,所以说对HD106906 b的研究让我们坚信了第九颗行星的存在,也为它为何会出现在如此远的轨道上提供了依据。
未来哈勃的继任者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升空以后,会继续对HD106906 b的更多信息进行研究,希望帮助我们找到未知的第九大行星。
冥王星后面可能有星体吗?
根据海王星和冥王星运行的轨迹计算,冥王星后面可能有星体但是还没找到。
有,特别是一类比行星小、比小行星大的天体还有不少,现在统称为矮行星,冥王星就是一颗矮行星,在它之外当然有不少星体,比如卡戎、阋神星(以前叫齐娜)等。
冥王星以外有什么?
以前有人主张,冥王星以外可能有第十颗行星。
1992年夏天,科学发现冥王星轨道外面有一颗直径千米左右新天体接着41颗轨道长半径大于海王星的天体陆续现身。
此外,1950年,天文学家欧特统计了当时已经观测到的周期彗星的轨道,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周期彗星都是从距离太阳几万天文单位的地方全方位飞来,可能有一个呈球壳状包住太阳系的彗星巢。整个彗星巢,叫做“欧特云”。
冥王星后面还有一颗行星
在柯伊伯带之外,但还不确定。
科学家认为第九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0倍,它也是一颗气态行星,在形成的时候也处在距离太阳很近的轨道上,但是由于和木星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颗行星不幸被弹射了出去。
2013年,科学家在距离地球336光年外一个双星系统HD106906的轨道外发现了一颗巨型气态行星HD106906b,它的质量估计为木星的11倍。
最终停留在了柯伊伯带之外。它的轨道一直在螺旋靠近双星系统,最终在靠近双星以后,被双恒星旋转的引力甩了出去,最终使他停留在了非常遥远的轨道上,而且轨道与恒星盘也形成了非常大的夹角。
请问太阳周围的九大行星是哪九大?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
现在是8个
即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不再为经典行星。
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从百度上搜的
(自己动手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比冥王星大的星体是谁?
2006年8月,有关于太阳系内行星数量变化的消息传遍了世界各地。
一直以来,行星都被看作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大型天体。太阳系的行星共有9颗,冥王星是昀外围的行星。在这之前虽然一直没有对行星下过一个的定义,但也没有谁提出过异议。
然而,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在当时虽然被认为和地球不多大小,但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它的体积比原先预测的要小得多,运行轨道也并不规则,这些都不符合人们对于行星的判断标准。到了1978年,冥王星的卫星卡戎星被发现,它的体积竟然是冥王星的一半,这也说明冥王星的实际体积比地球的卫星月亮还要小。
通过近年的观测,在海王星外侧发现了许多小型外天体,这一切都逐渐表明:冥王星与行星的成因不同,只是太阳系边缘无数天体中的一颗。到了2003年10月,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一颗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UB313,于2006年9月命名为厄里斯。
这样一来,不论是从科学理论角度,还是从体积的大小来说,冥王星都已与行星的特征不符,天文学界已将其归为小行星之中新的一类“矮行星”的代表之一。
正式确定行星的概念直至这时才有许多人发现:一直以来科学界对于行星都没有具体的定义。对我们来说,行星的存在太过寻常,以至于人们忘了给它一个准确的概念。或者不如说,“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一长串名字便是人们一直以来对行星的定义。
然而,随着观测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在冥王星附近又发现了许多小型天体。当然,既然说是小型天体,那些不计其数的小行星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谁也没有想到,会在这一带发现一颗比冥王星还要大的小型天体。
在刚刚发现这颗比冥王星还要大的天体时,科学家们用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将它命名为厄里斯。它的直径为2400千米,比直径为2390千米的冥王星要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它比冥王星大,厄里斯的发现者主张将其列为第十大行星。这个提议原本无可厚非,但紧接着,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几颗和冥王星相似大小的小型天体。那么如果承认厄里斯为第十大行星,那么十一大行星、行星等等也会相继出现。如此一来,“大行星”的数量便会多得数不清。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