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解读音 轻解罗裳下一句是什么

瑞恒号 2024-12-28 17:50 1

采莲曲王昌龄拼音版诗句

1. 关于采莲曲的诗句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解读音 轻解罗裳下一句是什么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解读音 轻解罗裳下一句是什么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的解读音 轻解罗裳下一句是什么


关于采莲曲的诗句 1.采莲曲的古诗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我们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2.关于荷花的诗句采莲曲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抄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bai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du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zhi【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dao】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3.急需《采莲曲》的诗句、解释、赏析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赏析】

采莲曲,古曲名。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4.唐诗《采莲曲〉

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 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采莲曲 作者:【崔国辅】 年代:【唐】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着采莲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溆(xù序),指水塘边。“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

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

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

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

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

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生活的一个侧面。 (傅经顺) 采莲曲 崔国辅 玉溆花争发, 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 并著木兰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溆(xù序),指水塘边。

“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

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

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是活而有力。

“玉溆花争发”,这句是说,玉光闪闪的水塘之滨,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

“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

“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诗人很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生活的一个侧面。

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

5.古诗采莲曲千古名句

采莲曲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1。

秋风起浪凫雁飞2。

桂棹兰桡下长浦3,罗裙玉腕轻摇橹4。

叶屿花潭极望平5,江讴越吹相思苦6。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7。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8。

官道城南把桑叶9,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10。

叶翠本羞眉11,花红强如颊12。

佳人不在兹13,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14,折藕爱连丝15。

故情无处所16,新物从华滋17。

不惜西津交佩解18,还羞北海雁书迟19。

采莲歌有节20,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又值徘徊江上月21。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22!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23?[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绿水”句:意谓绿水上面长满了莲花。

凫(fú):野鸭

桂棹(zhào)兰桡(ráo):桂兰均为船桨,此处均指船。下长浦(pǔ):沿着水边向下游去。

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玉腕(wàn):洁白温润的手腕。橹(lǔ):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这里可理解为船桨。

叶屿花潭:屿潭之间满是荷叶荷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深处。

江讴(ōu)越吹:泛指南方民歌。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

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驻:停留。

渠:伊,她。娼(chāng)家:乐妓之家。

官道:大道。把:采。

稠叠:稠密重迭。

“叶翠”句:谓双眉凝翠,荷叶因之而羞愧。

“花红”句:谓双颊透红,荷花难比此娇艳。

佳人: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兹:这里。

共蒂:即并头莲,一茎有红白两花。古人常用以比喻好夫妻。

丝:谐“思”,喻情思相连。

故情:旧日的欢情。无处所:无所寻觅。

新物:花和藕。华滋:长得很茂盛。

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

羞:此处意为忧,怕。北海雁书:指塞外征夫寄来的书信。

节:节拍。

徘徊:指月影慢慢移动。

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丰茸(róng):茂密的样子,指人多。

关山:关隘山岭。[2-3]

白话译文

采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现在已经日暮,采摘莲花,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城道采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采莲花?莲花,有一片莲花,花叶是多么茂密重叠。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正碰到江风浩荡,又正值江月徘徊。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多。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

6.古诗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7.采莲曲的全诗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主要写采莲姑美丽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美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莲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莲。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山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藕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莲姑娘遇到一个小伙子,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8.古诗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轻解罗裳”是什么意思?

“轻解罗裳”的意思是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轻解罗裳”的读音是[ qīng jiě luó cháng]

造句:

夜已经深了,姑娘们轻解罗裳,收拾了床铺以后就睡下了。

刚刚长出来的花骨朵,如一位轻解罗裳的姑娘。

回到家中,林姑娘轻解罗裳,拿起了一旁的诗经,半躺在床上读起了书来。

她是一个大家闺秀,每天晚上都是由侍女为其轻解罗裳。

出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 李清照

古诗词《一剪梅》的注音。

yī jiǎn méi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qīng jiě luó shang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yàn zì huí shí ,yuè mǎn xī lóu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yī zhǒng xiàng sī ,liǎng chù xián chóu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cái xià méi tóu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李清照一剪梅注音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扩展资料:

1、译文

已是秋天了,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两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却两地分离,牵动着各自的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2、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彩。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参考资料: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云中谁寄锦书来?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ù xián chóu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写了李清照对一剪梅的热爱。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愁

才下眉头

c

轻解罗裳怎么读?

读音如下:

轻解罗裳读qīng jiě luó shang。裳是一个汉字,读作cháng/shang,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引申义是指男女穿着的下衣。通常指代“衣服”,《楚辞·离骚》有记载。

罗裳,读音为luó cháng,汉语词语,意思是犹罗裙。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十》:“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宋书·乐志四》:“舞饰丽华乐容工,罗裳皎日袂随风。”

宋·苏轼《王晋叔所藏画跋尾·芍》诗:“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

宋·李清照《一剪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莲花这首古诗的注音版

lián huā wù

莲 花 坞

【 tánɡ 】 wánɡ wéi 【 唐 】 王 维

Rì rì cǎi lián qù , zhōu chánɡ duō mù ɡuī 。

日 日 采 莲 去 , 洲 长 多 暮 归 。

nònɡ ɡāo mò jiàn shuǐ , wèi shī hónɡ lián yī 。

弄 篙 莫 溅 水 , 畏 湿 红 莲 衣 。

红藕香残玉簟秋读音

读作: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意思是: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拼音

读chang,指长裙。

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在丈夫远别之后孤独难以排遣的愁闷相思之情。词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冷艳之秋景,渲染出肃杀冷落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内心因独处而产生的孤寂悲凉的感情。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想以水上泛舟来排遣内心的愁绪。可是,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益发显出自身境况的孤独凄切了。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时的“轻解罗裳”这一细微而又传神的动作才具备了丰厚的审美内涵,因而在解读时是不可视而不见的。这里的“轻”应是“缓慢地”之意,着重刻划的是词人解衣时动作迟钝犹疑的情态。词人此时刚从午睡中醒来,“玉簟”的秋意以及满目的败荷,更加重了她内心的孤独伤感,更加重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因相思之情甚切而变得神情恍惚,于是在“解罗裳”时,心不在焉,慢慢腾腾,这正是无所依傍的空虚心态的形象反映。本来,水上泛舟,穿长裙是很不方便的,但词人因刚午睡醒来,感觉天气骤凉,才穿上了长裙的,而她漫步湖边时,触景生情,一时兴之所至而要泛舟消愁解闷。她原没作泛舟的准备,所以没有换划船的短衣,而穿着曳地的长裙,登舟划船很不方便,她便只好“解罗裳了”。其实,此时正值初秋,天气骤凉,而水面又大,凉意犹重,词人又已感到了“玉簟秋”,在这样的情势下,又何必要“解罗裳”呢?即使“罗裳”再长再窄,只要提起下摆,就可以“上兰舟”了,哪里有“解罗裳”的必要呢?因而此处“解罗裳”的动作,实在是一种下意识的、犹犹豫豫的、无可无不可的举动,所以“解”得是那样的“轻”。“轻”字虽是白描,却形神兼备,极富画意,细腻委婉地表现了词人矛盾的心态,十分耐人品味。

由此看来,把“轻解罗裳”解之为“小心登舟”之态,并不恰切,因为“解罗裳”可以勉强理解为罗裳太长,为方便登舟而解下,但“轻”字却没有了落实,轻轻地解开罗裳与“小心登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说从“轻”字可以看出词人解罗裳上兰舟的举动是无可奈何的,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泛舟消愁,本是词人此时主动的行为,自愿的选择,她为的是借故地重游,来化解内心的相思之愁,来寻找已经逝去的美好的回忆,甚至可以说,是她此时所能想出来的打发时光,排遣忧愁的的办法了,怎么能说解罗裳上兰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举动呢?既是无何奈何的不情愿之举,她又为什么非作如此选择不行呢?她可是“独上兰舟”,并没有别人极力相劝啊!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