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的神圣仪式排第几 古代祭祀的神圣仪式适合什么职业
我国古代祭祀有哪些仪程?
明清时祭祀的礼节日益繁复,到了清代乾隆时期,各种礼仪制度日益完善,祭祀的大典礼仪与程序规模越来越宏大,场面也更加隆重。祈谷典礼的主要目的是祈祷农业丰收,每年的典礼都在天坛的祈年殿举行。
古代祭祀的神圣仪式排第几 古代祭祀的神圣仪式适合什么职业
古代祭祀的神圣仪式排第几 古代祭祀的神圣仪式适合什么职业
祭祀前一天,要到皇乾殿上香行礼,用龙亭将"皇天上帝"牌位及祖先牌位,恭请到祈年殿内。然后,再到神厨、神库视察祭祀物品的准备情况,巡视完毕后,返回斋宫戒斋。
祭典当天的日出前七刻,天坛的斋宫鸣钟,出斋宫至具服台更换祭服,经祈年门进祈年殿,立于龙凤石南侧拜位。而王公大臣的陪祭拜位设于殿门外,文武百官的拜位设在坛台之下。
此时,向"皇天上帝"牌位,行三跪九拜礼,百官随之叩拜。
·祈谷典礼的祭祀有九项仪程。
项仪程为燔柴迎帝神,赞引官唱赞《燔柴迎帝神》。燎工将一整只犊牛置于燔柴炉口,将敬献上帝的牺牲毛血掩埋在瘗坎里。
此时,乐官高唱《乐奏始平之章》,由73人组成的中和韶乐乐队开始奏乐,钟鼓齐鸣,气势非凡。到上帝位前,一上描金龙沉炷香,二上捧瓣香,然后依次到列祖列宗神位前行礼。
第二项仪程为奠献玉帛。将圆形苍壁敬献给皇天上帝,这是祭祀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后,将祭祀用的玉帛敬献给皇天上帝,再依次将祭祀先人用的玉帛敬献给列祖列宗。
第三项仪程为进俎。由执事人员将犊牛放入俎内陈放在神位前,由浇汤官将滚烫的汤水浇到犊牛身上,一时间淑气四溢,以馨亨皇天上帝、祖宗。
第四项仪程为初献敬酒。司爵官将醴酒奉给,将酒献于皇天上帝,献放置于神位前中间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舞生起舞,先舞武功舞。献给上帝的酒陈放在供案后,乐舞停止。
接着,读祝官朗读祝文,祈谷祝文大致内容是:某年月日嗣天子某谨告皇天上帝,我承上帝之命统有万方,希望生活安定。
现已到奏,春耕开始,我诚恳地准备迎接上帝降给的幸福。
谨率领百官用玉帛、犊牛、、枣、米谷、俎肉、蔬菜等物恭祭。
请祈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三农仰赖。并请我祖先来奉陪。
请神接受敬意。
读祝官朗读祝文后,乐奏舞起,依次为列祖列宗敬酒。
第五项仪程为平静献。将第二爵醴酒献给皇天上帝,然后依次献给祖先。献酒时,64名文舞生手执羽龠,跳起文德舞。
第六项仪程为终献敬酒。
第七项仪程为撤馔。执事人员将馔盘内供品从坛上撤下,依次送往燔柴炉及燎炉准备焚烧。
第八项仪程为望燎。到望燎位观看焚烧过程。所有献给上帝及列祖列宗的供品,分别送入燔柴炉及燎炉内焚烧,以示虔诚。
祭天典礼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从明时到清初,演变为圜丘祭天、孟春祈谷,均从天坛西外坛门进入,至清乾隆十六年,又新开了一处外坛门。从此,这两门有了分工,即祈谷仍走原来北边的门,而冬至祭天则要走新开的南门。
祭天时,在天坛圜丘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只供皇天上帝神位。两侧设长方形幄帐,供列祖列宗配位,其余日、月、星辰、雷、雨、云各从位设帐于中层两侧供奉。每年冬至那天的日出前,都来此致祭。
到圜丘祀天,需先在坛东南的幕次内更换祭服,还要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其他如导驾、赞礼、读祝、陪祀、分献等官员,也都一律脱鞋后,方可登坛供事。
至于坛下的协律郎、乐舞生们,虽不能登坛,但也都是要脱鞋后就位执事。祭祀终了,再重新把鞋穿好。这一制度,从洪武八年起实行至嘉靖十七年,即明代重又恢复"天地分祀"之后,才取消。
古代祭祀礼仪有哪些?
1.祭天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2.祭地
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行封禅礼的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与宋真宗。
4.祭社稷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勾龙,能平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农(一说名“柱”),能播殖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5.祭宗庙
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迫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俊”(jùn),是食神之余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赠给参加祭祀的宾客或颁赐给同姓诸侯。
6.九拜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当然,祭祀时并不是“九拜”并用。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