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剑阁峥嵘而崔嵬”出自哪两首诗歌?
《蜀道难》、《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剑阁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剑阁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译文:更不消说那峥嵘而崔嵬的剑阁了,在这里一夫当关,万夫冥开。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译文:胡兵的战尘使长安的宫殿受到了污染,圣三西巡来到了蜀道。剑门高耸,高达五干余尺,石壁像楼阁一样昂首九天。
以上两首李白的诗中的片段中描写了“剑关门”。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种说法,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第二种说法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第三种说法,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第四种说法,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的创作背景如下,此组诗当作于诗人晚年时期,从整体上看,是收复长安以后写的。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唐玄宗西幸,是谓西巡。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757)十月,肃宗还长安,遣使迎玄宗。十二月丁未,玄宗还长安,戊午,以蜀都(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长安)为中京。此时李白在寻阳被判为长流夜郎徒刑,他忍着悲痛写下这组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而战略性强。
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里的剑阁指的是位于四川广元的剑门关。剑门关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是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此地凿石架空造飞梁阁道,又于大剑山峭壁两崖相峙处置剑阁,这里就成为了的军事要隘。隋朝以后,陕甘入蜀逐渐改道,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逐渐被废,“剑阁”也成为了剑门关的别称。
剑门关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