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程公式大全_数学方程式讲解
解方程公式是什么?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解方程公式如下图:
数学方程公式大全_数学方程式讲解
数学方程公式大全_数学方程式讲解
数学方程公式大全_数学方程式讲解
①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因为y=k/x是一个分式,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而y=k/x有时也被写成xy=ky=kx-¹。
相关信息:
方程依靠等式各部分的关系,和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其中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初一数学公式有哪些?
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a-b|≥|a|-|b| -|a|≤a≤|a|一、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二、三角不等式
|a+b|≤|a|+|b||a-b|≤|a|+|b||a|≤b<=>-b≤a≤b。
|a-b|≥|a|-|b|-|a|≤a≤|a|。
-b+√(b2-4ac)/2a-b-√(b2-4ac)/2a。
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四、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五、三角函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数公式
1、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2、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3、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解方程必背公式是什么?
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完成作业,勤于思考,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解方程必背公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b2-4ac>0注:方程有一个实根;b2-4ac<0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解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在我国东汉初年编定的一部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的相关概念
2、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或方程的根。
3、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所有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4、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不是方程。
方程式公式是什么?
x=a cosθ y=b sinθ a为长半轴 长 b为短半轴长 θ为参数方程式的公式是y=ax^2+by+c。一般式是关于直线的一个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下,我们把关于x,y的方程Ax+By+C=0(A、B不能同时等于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二次函数也有它的一般式,一般式是y=ax^2+by+c(a不等于0)。方程是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表示两个数学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等式。
⑵射线方程的起源
“方程”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里的所谓“方程”,是指一次方程组。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
初中数学全部公式大全 必须掌握!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初中生学习数学一定要注意公式的背诵,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初中数学全部公式大全,仅供大家参考。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常用数学公式
1、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4、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5、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
6、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7、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8、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9、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数学重点公式
11、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12、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
13、cos(A/2)=√((1+cosA)/2) cos(A/2)=-√((1+cosA)/2)
14、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15、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化积16、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17、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18、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19、+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20、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的 初中数学 全部公式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方程的方法都有哪些?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解方程的公式法需要背过公式。
1、公式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适用于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求根公式:其中a≠0。
解法步骤:①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
②找出方程中a、b、c等各项系数和常数值;
③计算出b2-4ac的值;
④把a、b、b2-4ac的值代入公式;
⑤求出方程的两个根。
2、配方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后,不能用直接开方和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时,可以使用此方法。
解法步骤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①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方程中各项同除以二次项系数,使二次项系数为1;
③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④方程左边变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合并同类项,变为一个实数;
⑤方程两边同时方,从而求出方程的两个根。
解方程的其他方法:
1、因式分解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后,如果方程左边的多项式可以因式分解的话,可以使用此方法求解。
解法步骤:①把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转化为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②令每个因式分别等于0,进而求出方程的两个根。
2、直接开方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后,如果方程中缺少一次项,是一个形如ax2+c=0的方程时,可以用此方法求解。
六年级解方程必背公式
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六年级解方程必背公式如下:
我们可以把课本中出现的方程分为三大类:一般方程,特殊方程,稍复杂的方程。形如:x+a=b , x-a=b , ax=b , x÷a=b 这几种方程,我们可以称为一般方程。形如:a- x =b,a÷x =b这两种方程,我们可以称为特殊方程。形如:ax+b=c , a(x-b)=c这两种方程,我们可以称为稍复杂的方程。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方程,如果方程是加上a,在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时,会在方程的两边减去a,同样,如果方程是减去a,在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时,会在方程的两边加上a,乘和除以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加减乘除是相反的,并且加减乘除的都是一个具体的数字。总结一句话就是:一般方程很简单,具体数字帮你办,加减乘除要相反。
对于特殊方程,减去和除以的都是未知数x,求解时,减去未知数那就加上未知数,除以未知数那就乘未知数,符号也是相反的,这样方程也就变换成了一般方程,总结为:特殊方程别犯难,减去除以未知数,加上乘上变一般。
对于稍复杂的方程,我教给孩子们的方法是,“舍远取近”的方法,意思是,离未知数x远的就先去掉,离未知数x进的先看成整体保留,⑴直接运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解。如x-8=12通过变换,方程就变得简单,一目了然。总结为:若遇稍微复杂点,舍远取近便了然。当然后面还有形如ax+bx=c等形式,能够学会上面这几种,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方程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等式的等式才叫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
A、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数学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有很多的公式,整理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公式,使学生们能够整体复习整个小学阶段常用的公式,以下分享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1
1L=1000mL=1000cm3
1米(m)=100厘米(cm)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厘米”通常叫“公分”。(1厘米≈1公分)
Δ:a×a=a2 a×a×a=a3
500g=1斤1kg=2斤1000g=1kg 1吨(t)=1000kg
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里=500米1公里=1000米1km=1000m
1元=10角1角=10分
1年=365天(平年)=366天(闰年)1小时(时)=60分钟1天=24小时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 c=a×b+b×c
乘法的结合律:(a-b)× c=a×c-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 ×b)× c=a×(b×c)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
8:因子×因子=积积÷一个因子=另一个因子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2
简易方程
1、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等式。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
3、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的方法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减数
被乘数×乘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⑵先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如3x+20=41,先把3x看作一个数,然后再解。
⑶按四则运算顺序先计算,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5×4-x=4.2,要先求出2.5×4的积,使方程变形为10-x=4.2,然后再解。
⑷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然后再解。如:2.2x+7.8x=20,先利用运算定律或性质使方程变形为(2.2+7.8)x=20,然后计算括号里面使方程变形为10x=20,再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时,如果题中要求的未知数已经用字母表示,解答时就不需要写设,否则首先应将所求的未知数设为x。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查或验算,写出。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②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 比和比例应用题。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图3
一、线和角
1、线
⑴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⑶线段
⑷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⑸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
⑴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⑵角的分类
①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②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③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④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⑤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三角形
⑴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
⑵计算公式:s=ah/2
⑶分类
①按角分
B、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
C、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②按边分
A、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B、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C、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2、四边形
⑴特征:
①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②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④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容易变形。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⑵分类
① 长方形
A、特征: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B、计算公式:c=2(a+b) s=ab
② 正方形
A、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B、计算公式:c=4a s=a
③ 平行四边形
A、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B、计算公式:s=ah
④ 梯形
A、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B、计算公式:s=(a+b)h/2=mh
3、圆
⑴圆的认识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同圆或等圆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
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⑵圆的画法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⑶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⑷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⑸计算公式:d=2r r=d/2 c=∏d c=2∏r s=∏r
数学的参数方程公式有哪些
cos(A/2)=√((1+cosA)/2)cos(A/2)=-√((1+cosA)/2)。直线参数方程是高中数学在解析几何这一模块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一大难题,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数学参数方程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参数方程公式
数学参数方程概念
一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y都是某个变数t的函数:x=f(t),y=g(t),并且对于t的每一个允许的取值,由方程组确定的点(x,y)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就叫做曲线的参数方程,联系变数x,
y的变数t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
圆的参数方程
x=a+r cosθ y=b+r sinθ (a,b)为圆心坐标 r为圆半径 θ为参数
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
x=a secθ (正割) y=b tanθ a为实半轴长 b为虚半轴长 θ为参数
抛物线的参数方程
x=2pt^2 y=2pt p表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t为参数
10、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直线的参数方程
x=x'+tcosa y=y'+tsina , x', y'和a表示直线经过(x',y'),且倾斜角为a,t为参数.
数学学习技巧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 学习 方法 。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 总结 ,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必须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qq.com,本站将立刻删除